发布日期:2024-08-08 浏览次数: 字号:AAA
曾经煤炭、矿石码头装卸运输的“黑色”“棕色”,被五颜六色、标准化堆垒的集装箱所取代,同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布局在1432米岸线上的远程操控桥吊、新一代无人驾驶的智能水平运输车(AIV)……今天(2024年8月7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暨二期启动大会在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现场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宣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
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出席,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祝振宇,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上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致辞,上海海事局、上海海关、上海边检总站、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国资委、宝山区政府、上港集团等相关单位及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参建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了大会。
作为上海市重大交通工程之一,全自动化的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脱胎于传统煤炭、矿石装卸码头,是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改造项目,由上港集团所属上海港罗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始终坚持科技、环保、低碳理念,不仅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成功样板,也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实践。罗泾集装箱港区的开港运营,将进一步巩固上海港的枢纽港地位、优化集疏运结构,从而更好支撑国家“双循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片排布在长江口南支河段的科技之绿、智慧之花,是上港集团倾力打造的一张全新“绿色智慧码头名片”——是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标杆,也代表着最新港航科技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绿色”要素贯穿施工和运营
近年来,上港集团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动探索推广LNG、绿醇等清洁能源在国际航行班轮的“船—船”同步加注,集装箱码头岸电覆盖率达100%,整个洋山港区建设成为高星级“绿色港区”……得益于这些“绿色发展经验成效”的积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从施工到运营,以“绿色”为要素,采取多种技术和措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罗泾改造项目巧妙地利用废旧材料建造崭新码头,千米岸线、百万平方米的码头,在施工过程中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而被拆除的30%建筑材料均被再次利用,将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本次正式开港的一期工程平面呈反“F”形深入长江,分前、后、内三档布置:前档设1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后、内档分设两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60万标准箱(TEU),把码头岸线资源运用到极致。
不止于绿色建造,更要绿色运营!罗泾集装箱码头运营所需的岸桥、轨道吊、AIV以及叉车、巡检车等设备及车辆均为纯电力驱动,辅以AIV智能充换电机、应用变频调速及势能回收、光伏发电等绿色节能技术,实现作业过程“零碳排”。同时,码头全泊位配置岸基供电,并与有关船公司签订岸基供电协议,明确船舶靠港期间使用岸电驱动,有效减少了船舶靠岸期间的碳排放、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
国产“大脑”精准管理智慧码头
作为国内第一代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扛鼎之作——洋山四期开港6年多来,作业效率、吞吐能力都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与此同时,上港集团依托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牵头抓好国家和上海重点课题研究;大力推进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远控桥吊的效率与安全双双达标……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智慧港口建设已然成为上海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如今的罗泾港区正在不断蝶变“进化”——综合运用信息、传感、通讯等技术,由“智慧大脑”统筹运营、“三大金刚”精准衔接、“平行运输空间”构造安全环境,集成高效的自动化装卸作业系统。同时,与智能闸口、智能理货、智能计划、智能调度等有效协同,让这座专业集装箱码头全流程升级焕新。
罗泾港区的“智慧大脑”是首次国产化转型应用的智能营运管控(NEO-TOS)系统。该系统基于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的基础设施,利用自动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面实现岸桥、轨道吊及AIV的智能化运转。比如,根据现场生产指令及AIV电量,能自动安排AIV执行换电程序,换电车辆接电指令至换电完成约8至10分钟,无需人工干预。
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智能水平运输车(AIV)这“三大金刚”是码头现场作业的顶梁柱。目前,港区共有14台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31台ARMG和90台AIV。其中,AIV有别于洋山四期自动导引车(AGV)以磁力循迹引导进行作业的方式,无需安装磁钉,仅依靠自车感知识别系统与算法等进行识别、导航,即可实现不同角度下多方位精准感知,做到全场无循迹的自动引导,自动驾驶级别达到L4。此外,AIV支持混合交通,具备精细化箱区蟹型换道绕行、多车路口交汇博弈通行、雾天作业等智驾能力,运营效率显著提高。
在码头作业现场复杂的混合机械作业环境中,内部水平运输车辆与外来集卡的管理是难点。罗泾港区在堆场作业环节采用“平面空间隔离+堆场平行+侧边交互”模式,即将一个平面分割成两个平行运输空间, AIV与有人外集卡分道隔离运行;堆场平行于码头,AIV及外集卡在轨道吊侧边装卸,在保障流动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堆场面积利用率。
全线“调试提速”整装待发
2023年12月28日,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建成交付后,码头紧锣密鼓地开展调试运行,不断扩大调试规模,持续优化系统功能,码头效率稳步提升。一期工程采购的45台主要设备均正常“出勤”,可达到14条作业路、24个自动化箱区的生产规模。码头生产环节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操作,昼夜最高调试生产量超过4000标准箱。
调试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升级打怪”的过程。上港集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大数据为根本,通过数据分析寻找资源投入与效率、产出的平衡点,将资源投入的思路由“越多越好”转为“越精准越好”,以科学的数据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向改革创新要效益、要效率、要质量。
同时,集团同步构建客户服务体系,搭建客户交流平台,提升客户服务能级。及时跟踪了解船公司的需求,对航线的作业流程、操作规范、安全管理、道口运营等方面进行优化,提高船舶准班率、船时量等生产指标,并注重收集客户需求和整改意见,明确职责与协作方式,持续改善。上线数字化智慧道口,通过受理中心EIR平台实现网上预约进提箱,道口OCR自动识别车牌抬杆进出场,保障集卡通行效率,减轻港外道路压力,促进港区与船公司客户的双赢发展。
敢作善为激发建港“加速度”
2022年9月,上海港罗泾港区规划修订方案获批,将百联油码头与现有煤炭等码头一并调整为集装箱码头。项目于2022年12月底开工建设,在之后的19个月里,上港新速度频现:5个月完成全自动化大型装卸设备的制造、发运;12个月一期工程建成交付,随后码头紧锣密鼓调试运行;不到6个月,完成13项专项验收……
上海港建港“加速度”何以达成?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规划资源局、市水务局、宝山区等部委和当地政府的具体指导,以及筹建与运营调试团队敢作善为的工作作风,是“建好罗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强引擎”。上港集团主要领导牵头,多次召开“绿色智慧码头建设专题研讨会”,重点聚焦上海港近年绿色智慧码头建设实践,精心谋划推进好改造项目。建设初期,团队克服了水域狭小、新老结构交错、老码头拆除后残桩密集、寒潮突风频繁等诸多不利因素,抓资源调控、抓组织部署,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艰巨的水上沉桩任务。在生产调试期间,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队建立师徒带教机制,组织开展立功竞赛活动,在“实战”中培养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的韧劲和能力:首船“集海钟山”试靠测试和实船操练期间,各关键岗位按计划完成新进人员带教工作,同步优化现场作业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调试,从业务流程、计划编制、机械运行、NEO-TOS系统完善等多点发力,通过轨内调试、转堆作业和实船模拟,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将全流程调整到最佳工况。
未来,上港集团将加快推进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小洋山北侧开发等重大港口建设项目,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以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打开上海港高质量发展和未来箱量增长新空间,顺应建设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蓝图,打造新一代智慧绿色港口,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航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 上海港7月再创新纪录
下一篇: “海港未来”在南港加注全球最大滚装船